先進篇第十一
【導語】
主要講孔子對弟子賢否的評論。
子曰:“先進於禮樂①,野人也②;後進於禮樂,君子也③。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注釋】
①“先進”句:指先在學習禮樂方麵有所進益,先掌握了禮樂方麵的知識。“後進”反之。
②野人:這裏指庶民,沒有爵祿的平民。與世襲貴族相對。
③君子:這裏指有爵祿的貴族,世卿子弟。
【今譯】
孔子說:“先學習禮樂[而後做官]的人,是在野的人;[先做官]而後學習禮樂的人,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要選用人才,我將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①,皆不及門也②。”
【注釋】
①“從我”句: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四年,當時孔子六十一歲),孔子周遊列國,率領弟子們從陳國去蔡國。途中,楚國派人來聘請孔子,孔子將往楚國拜禮。陳、蔡大夫怕與己不利,便派徒役在郊野圍困孔子。孔子和弟子們斷糧七天,許多人餓得不能行走。後由子貢去楚國告急,楚昭王派兵前來迎孔子,才獲解救。當時隨從孔子的弟子有子路、子貢、顏回等。公元前484年,孔子返回魯國後,子路、子貢等先後離開,有的做了官,有的回老家,顏回也病死了。孔子時常思念那些在艱危中跟隨他的弟子們。
②不及門:“門”,指學習、受教育的場所。“及”,在,到。不及門,指到不了、不在他的門下受教育。一說,是“不及仕進(卿大夫)之門”,“孔子弟子無仕陳蔡者”。
【今譯】
孔子說:“曾經隨從我在陳國、蔡國的弟子們,現在都不在我的門下了。”
德行①: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②:宰我,子貢。政事③:冉有,季路。文學④:子遊,子夏。
【注釋】
①德行:指能實行忠恕仁愛孝悌的道德。
②言語:指長於應對辭令、辦理外交。
③政事:指管理國家,從事政務。
④文學:指通曉西周文獻典籍。
【今譯】
論德行,[弟子中優秀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論言語,[弟子中擅長的有:]宰我,子貢。論政事,[弟子中能幹的有:]冉有,季路。論文學,[弟子中出色的有:]子遊,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①。”
【注釋】
①說:同“悅”。這裏是說顏淵對孔子的話從來不提出疑問或反駁。
【今譯】
孔子說:“顏回啊,不是能幫助我的人,[他]對我所說的話,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子曰:“孝哉閔子騫①!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②。”
【注釋】
①閔子騫:當時有名的孝子,被奉為盡孝的典範。他的孝行事跡被後人編入《二十四孝》。參閱《雍也篇第六》第九章。
②間:挑剔,找毛病。昆:兄。
【今譯】
孔子說:“真孝順啊,閔子騫!人們聽了他的父母兄弟[稱讚他孝]的話,也找不出什麼可挑剔的地方。”
南容三複“白圭”①,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②。
【注釋】
①南容:即南宮適。參閱《公冶長篇第五》第二章注。三複:多次重複。“三”是虛數,指在一日之內多次誦讀。白圭:指《詩經·大雅·抑》篇。其中有雲:“白圭之玷,尚可磨也(白圭上的斑點汙點,還可以磨掉);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言語中的錯誤,不能收回不能挽救了)。”意思指:說話一定要小心謹慎。
②妻:作動詞用。以女嫁人。
【今譯】
南容反複誦讀關於“白圭”的詩句,孔子便把哥哥的孩子嫁給了他。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①。”
【注釋】
①亡:同“無”。本章文字與《雍也篇第六》第三章略同,可參閱。
【今譯】
季康子問:“[你的]弟子中誰是愛好學習的呢?”孔子回答:“有一個叫顏回的,很好學,但不幸短命死了,如今便沒有好學的了。”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①。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②,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③,不可徒行也。”
【注釋】
①顏路:姓顏,名無繇(yóu由),字路。娶齊薑氏,生子顏回(顏淵)。顏路是孔子早年在故鄉闕裏教學時所收的第一批弟子,比孔子小六歲。生於公元前545年,卒年不詳。槨(guǒ果):古代有地位的人,棺材有兩層:內層直接裝殮屍體,叫“棺”,有底;外麵還套著一層套棺,叫“槨”,無底。合稱“棺槨”。
②鯉:孔鯉,孔子的兒子。孔子十九歲,娶宋國人亓官氏,生子伯魚。生伯魚時,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因此給兒子起名叫孔鯉。孔鯉五十歲死,時孔子七十歲。
③從大夫之後:跟從在大夫們的後麵。是自己曾是大夫(孔子任魯國司寇,是主管治安與司法的行政長官)的謙虛的表達方法。按禮大夫出門要坐車,否則為失禮。
【今譯】
顏淵死了,顏路請求孔子賣了車給顏淵買個槨。孔子說:“[雖然你的兒子顏淵和我的兒子孔鯉]一個有才、一個無才,但對各人說來都是自己的兒子啊。孔鯉死了,隻有棺而沒有槨。我不能[賣掉車]步行,來給他買槨。因為我過去當過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①!天喪予!”
【注釋】
①天喪予:“喪”,亡,使……滅亡。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顏淵一死,他宣揚的儒道就無人繼承,無人可傳了。
【今譯】
顏淵死了。孔子說:“咳呀!天要喪我的命呀!天要喪我的命呀!”
顏淵死,子哭之慟①。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②?”
【注釋】
①慟(tòng痛):極度哀痛,悲傷。
②“非夫人”句:即“非為夫人慟而為誰”的倒裝。“夫”,指示代詞,代指死者顏淵。“之”是虛詞,在語法上隻起到幫助倒裝的作用。
【今譯】
顏淵死了,孔子哭得很哀痛。隨從的人說:“夫子您太哀痛了!”孔子說:“是太哀痛了嗎?不為這樣的人哀痛還為誰呢?”
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①。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注釋】
①“予不得”句:意謂我不能像對待親生兒子那樣按禮來安葬顏淵。孔子認為辦理喪葬應“稱家之有亡(無)”,當時顏淵家貧,辦喪事鋪張奢侈,與禮不合;同時,按顏淵的身份與地位,也是不應該厚葬的。
【今譯】
顏淵死了,弟子們想隆重豐厚地安葬他。孔子說:“不可以。”弟子們仍是隆重豐厚地安葬了顏淵。孔子說:“顏回啊,看待我如同父親,我卻不能看待他如同兒子。不是我[主張厚葬]啊,是那些弟子們呀。”
季路問事鬼神①。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注釋】
①季路:即子路。因仕於季氏,又稱季路。參閱《為政篇第二》第十七章注。
【今譯】
子路問怎樣事奉鬼神。孔子說:“沒能把人事奉好,哪能談事奉鬼呢?”[子路又]說:“我大膽地請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說:“還不知道人生的道理,怎能知道死呢?”
閔子侍側①,訚訚如也②;子路,行行如也③;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④,不得其死然⑤。”
【注釋】
①閔子:即閔子騫。後人敬稱“子”。
②訚訚(yín銀):和悅而能中正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