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篇第十一(2 / 3)

③行行(hàng沆):形容性格剛強勇猛。

④由:仲由,字子路。

⑤“不得”句:指得不到善終,不能正常地因衰老而死。孔子慮子路過於剛勇,好鬥取禍而危及生命。後來,子路果猝死於衛國的孔悝(kuī虧)之亂。“然”,語氣詞。

【今譯】

閔子侍立在孔子身邊,表現出正直而恭順的樣子;子路,很剛強的樣子;冉有、子貢,和樂而理直氣壯的樣子。孔子很高興。[但又擔心說:]“像仲由這樣(過於勇猛剛強],恐怕得不到善終哩。”

魯人為長府①。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②,言必有中③。”

【注釋】

①魯人:指魯國的當權者季氏。為:製造。在這裏是改建、翻修的意思。長府:魯國國庫名。一說宮室名。

②夫人:這個人。指閔子騫。

③中(zhòng眾):這裏指說的話能正中要害,說到點子上。

【今譯】

魯國的執政者要改建國庫長府。閔子騫說:“仍舊沿襲老樣子,如何?何必改建呢?”孔子說:“這個人不說則已,一說就說得正確。”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①!”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②。”

【注釋】

①“由之瑟”句:“瑟”,古代一種撥弦樂,二十五弦(一說五十弦)。“為”,做,彈瑟。“丘之門”,我(孔丘)這裏。據《說苑·修文篇》,孔子對子路彈瑟表示不滿,是因為子路性情剛猛,中和不足,故彈出的音調過於激越,“有殺伐之聲”。

②升堂、入室:“堂”,正廳。“室”,內室。從入門,到升堂,再到入室。孔子用此來比喻在學習上由淺入深的三個階段:從入門初步掌握;到高明一些,達到一定水平;再到精微深奧的高妙境地。

【今譯】

孔子說:“仲由彈瑟為什麼在我這裏彈呢?”弟子們[因此]不尊敬子路。孔子說:“仲由啊,在學習上已經達到‘升堂’的程度了,但是還沒做到‘入室’。”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①?”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②?”子曰:“過猶不及③。”

【注釋】

①師:即子張。才高意曠,做事常有過分之處。參閱《為政篇第二》第十八章注。商:即子夏。拘謹保守,做事常有不及之處。參閱《學而篇第一》第七章注。孰:誰。

②愈:勝過,更好些,強一些。與:同“歟”。語氣助詞,表疑問。

③猶:似,如,如同。

【今譯】

子貢問:“顓孫師和卜商誰好一些?”孔子說:“師過分,商不夠。”[子貢]說:“那麼是師[比較]好一些嗎?”孔子說:“做過分了和做得不夠,是同樣的。”

季氏富於周公①,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②。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注釋】

①周公:周天子左右的公卿。如當時有周公黑肩、周公閱等人。魯國之君,本是周公旦的後代,故用此比喻。

②“而求也”句:“求”,冉求。“也”,助詞,用於句中,表示停頓,以引起下文。“之”,代指季氏。“聚斂(liǎn臉)”,聚積,收集,搜刮錢財。“而附益之”,而使季氏更增加了財富。魯國本按“丘”(古代田地、區域的劃分單位,四“邑”為一“丘”)征收軍賦。公元前483年(魯哀公十二年),季康子改為按每一戶的田畝數來征收,這就大大增加了賦稅收入。冉求為季氏家臣,曾參與其事。孔子主張“斂從其薄”,是反對季氏、冉求這種過分剝削人民的做法的。

【今譯】

季氏比周朝的公卿還富,而冉求還要為季氏聚斂更增加他的財富。孔子說:“[冉求]不算是我的門徒了,你們敲著鼓去攻擊他好了。”

柴也愚①,參也魯②,師也辟③,由也喭④。

【注釋】

①柴:姓高,名柴,字子羔。齊國人,身材很矮,為人篤孝。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歲,生於公元前521年,卒年不詳。高柴老實,忠厚,正直,但明智變通不足,故孔子說他“愚”。

②參也魯:“參”,曾參。曾參誠懇,信實,學習紮實深入,但反應有些遲鈍,不夠聰敏,故孔子說他“魯”。

③師也辟:“師”,顓孫師。“辟”,通“僻”,邪僻,偏激。顓孫師誌向高,好誇張,習於容儀,但誠實不足,故孔子說他“辟”。

④由也喭:“由”,仲由。“喭(yàn燕)”,粗魯,莽撞。仲由勇猛剛烈,但失於粗俗而文雅不足,故孔子說他“喭”。

【今譯】

高柴愚笨,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莽撞。

子曰:“回也其庶乎①,屢空②。賜不受命,而貨殖焉③,億則屢中④。”

【注釋】

①庶:庶幾,差不多。含有稱讚之意。這裏指顏回學問、道德都好。

②空:指貧乏,困窮,窮得沒辦法。孔子曾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見《雍也篇第六》第十一章)

③貨殖:做買賣,經商。

④億:同“臆”。估計,猜測。

【今譯】

孔子說:“顏回嘛,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窮困。端木賜不接受命運安排,去做買賣,猜測[市場行情]卻常常能猜中。”

子張問善人之道①。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②。”

【注釋】

①善人:孔子認為,“善人”隻是“質美(本質好)”“欲仁”,所謂憑良心為善。然而,這是不夠的。如果“善人”不循著前人(足可效法的先王聖賢)的腳步走,不通過學習去鍛煉修養自己,也就達不到“入室”的高標準。

②入於室:參見本篇第十五章注。

【今譯】

子張請問做善人的道理。孔子說:“如果不踩著前人的腳跡走,[學問、修養]也就不能‘入室’。”

子曰:“論篤是與①,君子者乎?色莊者乎②?”

【注釋】

①論篤是與:等於“與論篤”。“論篤”,言論誠懇篤實的人。“與”,讚許。“是”無實義,起幫助“論篤”這一賓語提前的語法作用。

②色莊:神色莊重。這裏指做出一副莊重的樣子。

【今譯】

孔子說:“[人們]讚許言論誠懇篤實的人,[但要注意區分]是君子呢?還是神色偽裝莊重的人呢?”

子路問:“聞斯行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②,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③,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④,故退之。”

【注釋】

①斯:代詞。這裏代指道理,義理,應該做的事。諸:“之乎”二字合音。

②求:即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稱冉有。

③赤:即公西華。名赤,字子華,也稱公西華。

④兼人:指剛勇,敢作敢為,一個人能頂兩個人。

【今譯】

子路問:“聽到了道理就馬上行動嗎?”孔子說:“有父兄在,如何能[不請示父兄]馬上行動呢?”冉有問:“聽到了道理就馬上行動嗎?”孔子說:“聽到了就馬上行動。”公西華[問孔子]說:“仲由問‘聽到了就馬上行動嗎’,您說‘有父兄在’;冉求問‘聽到了就馬上行動嗎’,您卻說‘聽到了就馬上行動’。這使我迷惑,所以大膽地問問[為何回答不同]。”孔子說:“冉求做事畏縮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大膽前進一步;仲由一個人能頂兩個人,所以要抑製約束他慎重地退後一步。”

子畏於匡①,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注釋】

①畏:畏懼,有戒心。指孔子在匡地被人誤以為是陽虎而受到圍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