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篇第十二(1 / 3)

顏淵篇第十二

【導語】

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如何為仁、為政、處世。

顏淵問仁①。子曰:“克己複禮為仁②,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③。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④。”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⑤。”

【注釋】

①仁:儒家學說中含義非常廣泛的一種道德觀念。包括了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內容,而核心是指人與人的相親相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則是實行“仁”的主要方法。

②克己複禮:“克”,克製,約束,抑製。“己”,自己。這裏指一己的私欲。“複”,回複。“禮”,人類社會行為的法則、標準、儀式的總稱。包括了社會生活中由於風俗習慣而長期形成、又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禮節儀式;人們相互之間表示尊敬謙讓的言語或動作;也包括社會上通行的法紀、道德和禮貌。據《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仲尼曰:‘古也有誌:克己複禮,仁也。’”可見“克己複禮”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語,儒家用之作為一種自我修養的方法。

③歸仁:朱熹說:“歸,猶與也。”“一日克己複禮,則天下之人皆與其仁,極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與”,讚許,稱讚。一說,“歸”,歸順。這兩句的意思就是:“有一天做到了克製自己,符合於禮,天下就歸順於仁人了。”

④目:綱目,條目,具體要點。

⑤事:從事,實行,實踐。

【今譯】

顏淵問[怎樣是]仁。孔子說:“克製自己,使言行回複和符合於‘禮’,就是仁。有一天做到了克製自己,符合於禮,天下就都讚許你是仁人了。實行仁,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綱領條目。”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不看,不符合禮的不聽,不符合禮的不說,不符合禮的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按照您的話去做吧。”

仲弓問仁①。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注釋】

①仲弓:冉雍,字仲弓。參閱《公冶長第五》第五章注。

【今譯】

仲弓問[怎樣是]仁。孔子說:“出門[工作、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用差遣人民如同去承當重大的祭祀。自己不願意承受的,不要加給別人。為國家辦事沒有怨恨,處理家事沒有怨恨。”仲弓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按照您的話去做吧。”

司馬牛問仁①。子曰:“仁者,其言也訒②。”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切乎?”

【注釋】

①司馬牛:孔子的弟子。姓司馬,名耕,一名犁,字子牛。宋國人。相傳是宋國大夫桓魋(tuí頹)的弟弟。

②訒(rèn認):言語遲鈍,話難說出口,言若有忍而不易發。引申為說話十分慎重,不輕易開口。《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司馬牛“多言而躁”(饒舌話多,個性急躁),由此可見,孔子這一段話是針對司馬牛“多言而躁”的毛病所提出的告誡。

【今譯】

司馬牛問[怎樣是]仁。孔子說:“仁人,說話慎重。”[司馬牛]說:“說話慎重,就稱作仁嗎?”孔子說:“[凡事]做起來都是困難的,說話能不慎重嗎?”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①,夫何憂何懼?”

【注釋】

①省(xǐng醒):檢查,反省,檢討。疚(jiù舊):對於自己的錯誤感到內心慚愧,痛苦不安。

【今譯】

司馬牛問(怎樣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畏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畏懼,就稱為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反省檢查,問心無愧,那還憂愁什麼畏懼什麼?”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①。”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注釋】

①我獨亡:“亡”,同“無”。關於司馬牛沒有兄弟的感歎,傳統的說法是:司馬牛之兄桓魋,與有巢、子頎、子車等在宋國作亂,失敗後逃奔衛、齊、吳、魯。司馬牛雖始終未參與其兄的作亂,不讚成這種行為,但也被迫逃亡到魯國。因此,司馬牛有兄弟等於無兄弟,故發出這樣的憂歎(事見《左傳·哀公十四年》)。

【今譯】

司馬牛憂愁地說:“人家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命中注定,富貴由天安排。’君子[隻要]認真謹慎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有禮貌,天下的人都是兄弟呀。君子何必憂慮沒有兄弟呢?”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①,膚受之愬②,不行焉③,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④。”

【注釋】

①浸潤之譖:“浸(jìn進)潤”,水(液體)一點一滴逐漸濕潤滲透進去。“譖(zèn怎去聲)”,讒言,說人的壞話。浸潤之譖,是說點滴而來、日積月累、好像水浸潤般的誣陷中傷。

②膚受之愬:“膚受”,皮膚上感受到。“想”,與譖義近,誹謗。《正義》說:“愬亦譖也,變其文耳。”膚受之愬,是說好像皮膚上感覺到疼痛般急迫切身的誹謗誣告。

③不行:行不通。這裏指不為那些暗裏明裏挑撥誣陷的話所迷惑,不聽信讒言。

④遠:古語說:“遠則明之至也。”《尚書·太甲中》說:“視遠惟明,聽德惟聰。”可見“遠”及上句中的“明”均指看得明白,看得深遠、透徹,而“遠”比“明”要更進一步。

【今譯】

子張問[怎樣是]“明”。孔子說:“像水浸潤般的讒言,像皮膚受痛般的誣告,對你行不通,就可以說是看得明白了。像水浸潤般的讒言,像皮膚受痛般的誣告,對你行不通,就可以說是看得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