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篇第十二(2 / 3)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注釋】

①兵:兵器,武器。這裏指軍備。

【今譯】

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有充足的糧食,有充足的軍備,人民信任政府啊。”子貢說:“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項,在這三項中哪一項先去掉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不得已一定要再去掉一項,在[剩下的]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都是要死的,但如果人民對政府不信任,[國家政權]是立不住的。”

棘子成曰①:“君子質而已矣②,何以文為③?”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④。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⑤。”

【注釋】

①棘子成:衛國的大夫。

②質:質樸,內在的思想品質、道德修養純樸。

③文:花紋,文采。引申為文辭、禮儀等方麵的修養。

④駟不及舌:“駟(sì四)”,四匹馬拉的車。“舌”,指說出來的話。話一說出口,是追不回來的。

⑤鞟(kuò闊):同“鞹”。去掉了毛的獸皮。

【今譯】

棘子成說:“君子隻要質樸就行了,為何還要那些文采?”子貢說:“可惜呀,夫子您竟這樣評說君子。舌頭一動,話說出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啊。文如同質,質如同文,[兩者同樣重要]。去掉毛的虎豹皮,與去掉毛的犬羊皮就很相似了。”

哀公問於有若曰①:“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②?”曰:“二③,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注釋】

①哀公:魯國國君。參閱《為政篇第二》第十九章注。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被後人尊稱“有子”。參閱《學而篇第一》第二章注。

②盍(hé河):何不,為什麼不。徹:西周的一種田稅製度。就是國家從耕地的收獲中抽取十分之一作為田稅。

③二:指國家從耕地的收獲中抽取十分之二作為田稅。魯國自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起,不再實行“徹”法,而是以“二”抽稅。

【今譯】

魯哀公問有若:“年成不好有饑荒,[國家財政]用費不足,怎麼辦呢?”有若回答說:“為何不實行抽取十分之一的‘徹’稅法呢?”[哀公]說:“抽十分之二的田稅,我還不夠用,如何能實行‘徹’稅法呢?”[有若]說:“百姓富足了,國君怎麼會不足?百姓不富足。國君怎麼會足?”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①,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隻以異’②。”

【注釋】

①徙義:指向義遷移、靠攏,按照義去做。“徙(xǐ洗)”,遷移。

②“誠不”句:出自《詩經·小雅·我行其野》。意思是:(你這樣對待我)即使不是嫌貧愛富,也是喜新厭舊。孔子在此引這兩句詩的意思,現已很難推測。有人認為這兩句詩本是其他篇章的文字,因竹簡編排的次序錯了而誤引在此處。可參。

【今譯】

子張問怎樣提高品德,辨別迷惑。孔子說:“以忠誠信實為主,努力做到義,就是提高品德。喜愛一個人就希望他永遠活著,厭惡起來又恨不得讓他馬上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詩經》上說:]‘確實不是因為富不富,而隻是因為見異思遷。’”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①,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注釋】

①齊景公:姓薑,名杵臼(chǔjiù楚舊)。齊莊公異母弟。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魯昭公末年,孔子到齊國時,齊大夫陳氏權勢日重,而齊景公愛奢侈,多內嬖,厚賦斂,施重刑,不立太子,不聽從晏嬰的勸諫,國內政治混亂。所以,當齊景公問政時,孔子作了以上的回答。景公雖然口頭上讚許同意孔子的意見,卻未能真正采納實行,為君而不盡君道,後來齊國終於被陳氏篡奪。

【今譯】

齊景公向孔子問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君要像君的樣子,臣要像臣的樣子,父要像父的樣子,子要像子的樣子。”齊景公說:“很好啊!果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得到而享受嗎?”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①,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②。

【注釋】

①片言:指原告被告訴訟雙方中一方的片麵言辭。“片”,單方麵的。折:斷,判斷,區別是非曲直。獄:訟事,案件。

②無宿諾:沒有過宿隔夜的諾言,沒有拖延而不實現的許諾。“宿”,隔夜。

【今譯】

孔子說:“僅根據[訴訟雙方之中]一方的言辭,就可以斷案的,大概隻有仲由吧!”子路沒有過夜而不兌現的諾言。

子曰:“聽訟①,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注釋】

①聽訟:處理訴訟。“聽”,判斷,審理,處理。

【今譯】

孔子說:“[要論]審理案件,我如同別人一樣,[但我所不同的是]必須使訴訟案件不發生啊!”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今譯】

子張問怎樣為政。孔子說:“堅守職位,不鬆懈倦怠,執行政令要忠實。”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①!”

【注釋】

①本章與《雍也篇第六》第二十七章文字略同,可參閱。

【今譯】

孔子說:“廣泛地多學文化典籍,用禮來約束自己,就可以不違背[君子之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