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篇第十二(3 / 3)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今譯】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幫別人做成壞事。小人與此相反。”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今譯】

季康子向孔子問怎樣為政。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您帶頭走正道,誰敢不走正道?”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①,雖賞之不竊。”

【注釋】

①苟(gǒu狗):假如,如果。

【今譯】

季康子擔憂盜賊多。向孔子詢問[該怎麼辦]。孔子回答說:“假如您不貪財利,就是獎勵盜竊,也沒有人去盜竊。”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①,必偃②。”

【注釋】

①草上之風:指草上有風,風吹到草上。

②偃(yǎn眼):仆倒,倒下。

【今譯】

季康子向孔子詢問如何為政,說:“如果殺掉作惡的壞人,而去親近為善的好人,如何呢?”孔子回答說:“您為政,怎麼還用殺人呢?您要是想做好事,百姓也會做好事的。君子的品德就像是風,小人的品德就像是草,草上有風,草必然[隨風]倒下。”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①?”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②,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注釋】

①達:通達,顯達,處事通情達理,做官地位顯貴。孔子認為:達者必須質直好義,具有仁德與智慧,才能與官職地位名實相副。

②聞:有名聲,名望。這裏指虛有其名,名實不副。“聞”與“達”相似,而本質不同。達重在誠,要務實,自修於內。聞旨在偽,外求虛名,欺世盜名。

【今譯】

子張問:“士,怎麼樣才叫做‘達’?”孔子說:“你所說的‘達’指什麼?”子張回答說:“在朝廷做官一定有名聲,為大夫做家臣一定有名聲。”孔子說:“這隻是名聲,而不是‘達’。所謂‘達’的人,要質樸正直,好尚禮義,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臉色,經常想著對人謙恭有禮貌。[這樣的人]在朝廷做官一定‘達’,為大夫做家臣一定‘達’。至於有虛名的人,表麵上好像主張仁德,行動上卻違反仁德,還以仁人自居而不懷疑。[這樣的人]在朝廷一定要[騙取]虛名,在大夫封地一定要[騙取]虛名。”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①,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注釋】

①修:整治,消除改正。慝(tè特):邪惡的念頭。

【今譯】

樊遲陪著[孔子]出遊於舞雩台下,說:“我大膽地請問:怎樣提高品德?怎樣消除邪念?怎樣辨清迷惑?”孔子說:“問得很好啊!首先努力去做該做的事,不計較後來得到的收獲,不就是提高品德麼?改掉自己的錯誤,不攻擊別人的錯誤,不就是消除邪念麼?忍不住一時的氣憤,而忘掉自身安危,甚至連累自己的父母親的人,不就是迷惑麼?”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①。子曰:“知人。”樊遲未達②。子曰:“舉直錯諸枉③,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④,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⑤,不仁者遠矣⑥。湯有天下⑦,選於眾,舉伊尹⑧,不仁者遠矣。”

【注釋】

①知:通“智”。

②未達:還沒明白,沒透徹理解。“仁”是“愛人”,不分親疏遠近都要愛;而“智”又要求知道了解人,善於識別人,辨明正、邪、賢、否、智、愚而區別對待;那麼,“仁”與“智”是否矛盾,要做到“智”是否會妨害“仁”?樊遲心裏含糊,弄不大通,故說“未達”。

③錯諸枉:置於邪惡的人之上。參見《為政篇第二》第十九章注。

④鄉:通“向”。從前。此猶說“剛才”。

⑤皋陶(gāo yāo高搖):傳說舜時大臣,任“士師”,掌管刑法。

⑥遠:疏遠,遠離。

⑦湯:商朝開國君主,名履,滅夏桀而得天下。

⑧伊尹:名摯,湯任他為“阿衡”(即宰相),曾輔助湯滅夏興商。

【今譯】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又]問什麼是智。孔子說:“知道識別人。”樊遲還不能透徹理解。孔子說:“推舉選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惡的人之上,這樣就能使邪惡的人轉化為正直。”樊遲[從孔子那兒]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什麼是智,老師說:‘選拔推舉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惡的人之上,這樣就能使邪惡的入轉化為正直。’這話是什麼意思呀?”子夏說:“這是[意義]豐富而深刻的話啊!舜有了天下,在眾人中選拔人才,推舉了皋陶,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中選拔人才,推舉了伊尹,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①,不可則止,毋自辱焉②。”

【注釋】

①道:同“導”。引導,誘導。

②毋(wú吳):勿,不要。

【今譯】

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要忠誠地勸告他,委婉恰當地開導他,他還不聽從,就停止算了,不要自受侮辱。”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今譯】

曾子說:“君子以講習詩書禮樂文章學問來聚會結交朋友,依靠朋友互相幫助來培養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