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第十三(1 / 3)

子路篇第十三

【導語】

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怎樣做人,怎樣為政。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①,勞之②。”請益。曰:“無倦。”

【注釋】

①先之:指為政者身體力行,凡事率先垂範,以身作則。“之”,代詞,指百姓。

②勞之:這裏指為政者親身去幹,以自身的“先勞”,帶動老百姓都勤勞地幹,雖勤而無怨。

【今譯】

子路問怎樣為政。孔子說:“先要領頭去幹,帶動老百姓都勤勞地幹。”[子路]請求多講一點。[孔子]說:“永遠不要鬆懈怠惰。”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①?”

【注釋】

①舍:舍棄,放棄。這裏指不推舉。諸:“之乎”二字合音。

【今譯】

仲弓擔任季氏的私邑總管,問怎樣為政。孔子說:“[凡事]要帶頭,引導手下管事的眾官吏去做,寬赦他們的小錯誤,推舉賢良的人才。”[仲弓]說:“怎麼能知道誰是賢才而選拔他們呢?”孔子說:“選拔你所知道的;你所不知道的,別人難道能不推舉他嗎?”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①,子將奚先②?”子曰:“必也正名乎③!”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④,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⑤。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⑥,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⑦。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⑧。”

【注釋】

①衛君:衛出公蒯輒。他與父親爭位,引起國內混亂。所以孔子主張,要治理衛國,必先“正名”,以明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係。參閱《述而篇第七》第十五章注。

②奚:何,什麼。

③正名:糾正禮製名分上的用詞不當,正確地確定某個人的名分。“正”,糾正,改正。“名”,名分,禮製上的人的名義、身份、地位、等級等。

④迂(yū淤):迂腐;拘泥守舊,不切實際。

⑤闕如:存疑;對還沒搞清楚的疑難問題暫時擱置,不下判斷;對缺乏確鑿根據的事,不武斷,不妄說。“闕”,同“缺”。

⑥中(zhòng眾):得當,恰當,適合。

⑦錯:同“措”。放置,安排,處置。

⑧苟(gǒu狗):苟且,隨便,馬虎。

【今譯】

子路[對孔子]說:“[假如]衛國國君等待您去治理國家,您將要先做什麼事呢?”孔子說:“必須先正名分吧。”子路說:“有這樣做的嗎?您太迂了,為什麼要正名分呢?”孔子說:“真粗野魯莽啊,仲由!君子對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大概總得抱著存疑的態度吧。[如果]名分不正,言語就不順;言語不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國家的禮樂製度就不能興建起來;禮樂製度興建不起來,刑罰的執行就不會恰當;刑罰執行不恰當,人民就手足失措。所以,君子確定名分必須可以說得清楚有理,說了也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對自己所說的話,隻是不草率馬虎罷了。”

樊遲請學稼①。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②。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③,焉用稼!”

【注釋】

①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參閱《為政篇第二》第五章注。

②圃(pǔ普):菜地,菜園。引申為種菜。

③繈(qiǎng搶):背嬰兒的背帶、布兜。

【今譯】

樊遲請教學習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夫。”[樊遲]請教學習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樊遲出去了。孔子說:“真是小人呀,樊須。上邊重視禮,百姓就不敢不尊敬;上邊重視義,百姓就不敢不服從;上邊重視信,百姓就不敢不說出真情實況。假如做到這樣,四方的百姓就會背著小孩前來投奔,[從政者]哪裏用得上自己去種莊稼呢?”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①;使於四方,不能專對②,雖多,亦奚以為③?”

【注釋】

①達:通達,通曉;會處理,會運用。

②專對:即根據外交的具體情況,隨機應變,獨立行事,回答問題,辦理交涉。外交使臣在處理對外交涉的事務時,因不可能時時事事都向本國朝廷請求指示,所以必須有“專對”的能力。又,當時在外交上往往以背誦《詩經》章句來委婉地進行提問和回答,故“誦詩三百”是外交人才的必備條件。

③以:用。為:句末語助詞,表示感慨或疑問。

【今譯】

孔子說:“熟讀《詩經》三百篇,派他從政做官,卻不會處理政務;派他當外交使節,卻不能獨立地辦理處事交涉,讀得雖然很多,又有什麼用呢?”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今譯】

孔子說:“本身品行端正,就是不發命令,人民也會照著去做;本身品行不正,即使發布命令,人民也不會聽從。”

子曰:“魯衛之政①,兄弟也。”

【注釋】

①魯衛之政:魯國是周公(姬旦)的封地,衛國是周公的弟弟康叔的封地。魯、衛本兄弟之國,後來衰亂又相似,孔子遂有這樣的感歎。

【今譯】

孔子說:“魯國、衛國的政治,像兄弟一般。”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①。始有,曰:“苟合矣②。”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注釋】

①公子荊:衛國的大夫,字南楚。是衛獻公的兒子,故稱公子荊。傳說他十五歲就代理宰相,處理國事。對自己的家業和生活享受,能隨時知足,不奢侈。吳國的公子季劄,曾把公子荊列為衛國的君子(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善居室:善於管理家業、管理財務經濟,會過日子。

②苟:差不多,也算是。

【今譯】

孔子說衛國的公子荊,善於管理家業。開始有些財產時,[公子荊]說:“差不多合於我的要求了。”再增加一些財產時,[他]說:“差不多完備了。”到財產富足時,說:“差不多是非常美好了。”

子適衛①,冉有仆②。子曰:“庶矣哉③!”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④?”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