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適:往,到,去。
②仆:駕車。
③庶(shù樹):眾多。這裏指衛國人口眾多。
④何加:即“加何”。增加什麼,進一步幹什麼、辦什麼。
⑤教:教育,教化。孔子主張“先富而後教”。
【今譯】
孔子到衛國去,冉有駕車。孔子說:“[這兒]人真多啊!”冉有說:“人已經多了,又該怎麼辦呢?”[孔子]說:“讓他們富裕起來。”[冉有]說:“已經富裕了,又該怎麼辦呢?”[孔子]說:“教育他們。”
子曰:“苟有用我者①,期月而已可也②,三年有成。”
【注釋】
①苟:如果,假如。
②期月:周一年十二個月,即一周年。“期(jī基)”,周。
【今譯】
孔子說:“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國家],一周年就可以[初具規模,有可觀之處],三年[功業]會大有成效。”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①!”
【注釋】
①是:代詞。這,此。
【今譯】
孔子說:“‘善人治理國家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殘暴、免去刑殺了。’真對啊,這話!”
子曰:“如有王者①,必世而後仁②。”
【注釋】
①王者:能治國安邦、以德行仁的賢明君王。
②世:三十年是一世。
【今譯】
孔子說:“如果有王者興起,必須三十年以後才能實施仁政。”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今譯】
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品行],從事政治還有什麼[困難]呢?自身不能端正,怎樣使別人端正呢?”
冉子退朝①。子曰:“何晏也②?”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③,吾其與聞之。”
【注釋】
①冉子:冉求。曾任季氏宰(家臣)。參閱《八佾篇第三》第六章注。
②晏(yàn硯):晚,遲。
③吾以:用我。“以”,用。
【今譯】
冉求[從季氏官府]辦完公事回來。孔子說:“為何回來晚了?”[冉求]回答說:“有政務。”孔子說:“是[季氏私家]一般的事務吧。如果有[國家]政務,雖然[國君]不任用我了,我也會有所聞的。”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①?”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②,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注釋】
①諸:“之乎”二字的合音。
②幾(jī基):將近,接近。
【今譯】
魯定公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講得像這樣肯定,但有與這接近的,有人說:‘做君主難,做臣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難,這豈不接近於‘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魯定公]說:“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喪失,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講得像這樣肯定,但有與這接近的,有人說:‘我做君主並沒有什麼可高興的,隻是[高興]我說的話沒有人違抗。’如果君主說的話正確,而沒有人違抗,不也是很好嗎?如果說的話不正確,而沒有人違抗,這豈不接近於‘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喪失’嗎?”
葉公問政①。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注釋】
①葉公:姓沈,名諸梁,楚國大夫。參閱《述而篇第七》第十九章注。
【今譯】
葉公問怎樣為政。孔子說:“使近處的人民感到喜悅,遠處的人民來投奔歸附。”
子夏為莒父宰①,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注釋】
①莒父(jǔfū舉甫):魯國城邑名,在今山東省莒縣境內。一說,在高密縣東南。
【今譯】
子夏到莒父當地方長官,問怎樣為政。孔子說:“不要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①,其父攘羊而子證之②。”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③,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注釋】
①直躬者:猶言正直、坦率的人。“躬”,身。
②攘(rǎnɡ嚷):偷,竊,搶。證:檢舉,告發。
③父為子隱:“隱”,隱瞞,隱諱。儒家提倡父慈子孝,即使對方有錯,也要在外人麵前為之隱瞞。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局限性。
【今譯】
葉公對孔子說:“我的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羊,他便去告發。”孔子說:“我們家鄉的正直的人和你所講的不一樣: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正直的品德就在其中了。”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①,不可棄也。”
【注釋】
①之:動詞。到,去,往。
【今譯】
樊遲問怎樣是仁。孔子說:“在家能恭敬規矩,辦事能認真謹慎,對人能忠實誠懇。雖然到了夷狄,[這三種德行]也是不可放棄的。”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①。”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②,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③,何足算也!”
【注釋】
①弟:同“悌”。敬愛兄長。
②硜硜然:“硜(kēng坑)”,通“”,小石堅確貌。形容淺薄固執。孔子認為如果不問是非曲直,在大事上糊塗,隻管自己的言行“必信”“必果”,必然會陷於淺薄固執。《孟子·離婁下》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意思是:真正有德行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行為不一定貫徹始終,隻要合乎道義,按道義行事便成。這話可作為《論語》本章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