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第十三(3 / 3)

③鬥筲:“筲(shāo燒)”,盛飯用的小竹器,飯筐。鬥、筲容量都不大(一鬥隻容十升;一筲隻容五升,一說容一鬥二升),引申來形容人的見識短淺,器量狹小。

【今譯】

子貢問:“如何才配稱為‘士’?”孔子說:“對自己的行為能保持羞恥之心;出使到其他國家,能不辜負君主委托的使命,這樣的人可配稱為‘士’了。”[子貢]說:“我冒昧地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裏的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裏的人稱讚他敬愛兄長。”[子貢]說:“我冒昧地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話一定守信用,行動一定堅決果斷。[雖然這樣做]是淺薄固執的小人,不過也可以作為次一等的了。”[子貢]說:“如今從政的人如何呢?”孔子說:“咳!這些器量小的卑賤的人,算得了什麼!”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①,必也狂狷乎②!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注釋】

①中行:合乎中庸之道的言行。與:相與,交往,來往;向他傳道,同他共事。

②狂:指誌意高遠,縱情任性,驕傲自大,但勇往直前,敢作敢為,有進取精神。狷(juàn倦):指為人耿直拘謹,潔身自好,安分守己,不求有所作為亦絕不肯同流合汙。

【今譯】

孔子說:“找不到言行合於中庸之道的人與他交往,那一定是要同狂者和狷者交往了。狂者有進取心,敢作敢為;狷者拘謹,潔身自好,絕不肯做壞事。”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①。’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②。’”子曰:“不占而已矣③。”

【注釋】

①巫醫:“巫”,巫師,能降神占卜的人。“醫”,醫師。古代巫、醫往往合於一身,巫師亦往往掌握一定的醫術,或以禳禱之術替人療疾。朱熹說:“巫,所以交鬼神;醫,所以寄死生。故雖賤役,而猶不可以無常。”

②“不恒”二句:見《易經·恒卦·九三爻辭》。意為:做人如果不能永恒地保持自己的德行(三心二意,沒有操守),免不了要承受招來的羞辱。

③占:占卜,算卦。孔子這句話的言下之意或為:沒有恒心的人一定遇凶,用不著再去占卜了。

【今譯】

孔子說:“南方人有句話說:‘人如果沒有恒心,不可以當巫醫。’[這話]真好啊![《易經》上也說:]‘如果不能永恒地保持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承受羞辱。’”孔子[又]說:“[這就是叫沒有恒心的人]不用占卦罷了。”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

【注釋】

①和,同:這是春秋時代常用的兩個概念。“和”,和諧,調和,互相協調。指不同性質的各種因素的和諧統一。如五味的調和,八音的合諧。君子尚義,無乖戾之心,能和諧共處,但不盲從附和,能用自己的正確意見來糾正別人的錯誤意見,故說“和而不同”。“同”,相同,同類,同一。小人尚利,在利益一致時,互相阿比,同流合汙,能夠“同”;然一旦利益發生衝突,則不能和諧相處,更不能用道義來協調人情世故。故說“同而不和”。

【今譯】

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汙而不能和諧。”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①,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②,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注釋】

①好(hào號):喜愛,稱道,讚揚。

②惡(wù務):憎恨,討厭。

【今譯】

子貢問:“全鄉都喜歡的人,如何呢?”孔子說:“未必可以。”[子貢又問:]“全鄉都憎惡的人,如何呢?”孔子說:“未必可以。不如是全鄉中的好人都喜歡他,壞人都討厭他。”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①。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注釋】

①易事:易與共事,事奉他、給他做事容易。說:同“悅”。

【今譯】

孔子說:“給君子做事容易,卻難以討他的喜歡。不以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他是不喜歡的。而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對人卻能按才能的大小合理使用他。給小人做事很困難,卻容易討他喜歡。雖然不以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他也會喜歡的。而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對人就求全責備。”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①,小人驕而不泰。”

【注釋】

①泰,驕:皇侃《論語義疏》:“君子坦蕩蕩,心貌怡平,是泰而不為驕慢也;小人性好輕淩,而心恒戚戚,是驕而不泰也。”朱熹說:“君子循理,故安舒而不矜肆。小人逞欲,故反是。”

【今譯】

孔子說:“君子安舒坦然而不驕傲放肆,小人驕傲放肆而不安舒坦然。”

子曰:“剛,毅,木①,訥②,近仁。”

【注釋】

①木:質樸,樸實,憨厚老實。

②訥:說話遲鈍。引申為言語非常謹慎,不肯輕易說話。

【今譯】

孔子說:“剛強不屈,果敢堅毅,質樸老實,言語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①,怡怡如也②,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釋】

①切切偲偲(sī私):懇切地責勉、告誡,善意地互相批評;相互切磋,相互督促,和睦相處。

②怡怡(yí移):和氣,安適,愉快。

【今譯】

子路問:“如何才配稱為‘士’呢?”孔子說:“互相勉勵督促,待人親切和氣,可以稱為‘士’了。朋友之間要互相勉勵督促,兄弟之間要親切和氣。”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①,亦可以即戎矣②。”

【注釋】

①善人:好的有作為的領導人。一說,善於治軍作戰的人。

②即:靠近,從事,參加。戎(róng榮):軍隊,戰爭。

【今譯】

孔子說:“有作為的領導人教練百姓七年,就可以[使百姓]從軍作戰了。”

子曰:“以不教民戰①,是謂棄之。”

【注釋】

①不教民:即“不教之民”。沒有經過軍事教育訓練的人。

【今譯】

孔子說:“用沒有經過軍事訓練的人去作戰打仗,這就叫做拋棄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