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問篇第十四(2 / 3)

②要(yāo腰):脅迫,要挾。

【今譯】

孔子說:“臧武仲憑借防而請求[魯國國君]為他在魯國立後代為大夫,雖然有人說[臧武仲這樣做]不是要挾君主,可是我不相信。”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①,齊桓公正而不譎②。”

【注釋】

①晉文公:春秋時有作為的政治家。晉獻公之子,姓姬,名重耳。因獻公寵驪姬,立幼子為嗣,他受到迫害,流亡國外十九年;後由秦國送回晉國,即位,為文公。他整頓內政,加強軍隊,使國力強盛。又平定周朝內亂,迎接周襄王複位,以“尊王”相號召。他伐衛致楚,“城濮之戰”用陰謀而大敗楚軍。在踐土(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北)大會諸侯,成為春秋時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譎(ju∈絕):欺詐,玩弄權術,耍弄陰謀手段。

②齊桓公:春秋時有作為的政治家。姓薑,名小白,薑尚(太公)的後人,齊襄公之弟。襄公被殺後,他從莒回國,取得政權。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富國強兵。以“尊王攘夷”相號召,幫助燕國打敗北戎,營救邢、衛二國,製止戎狄入侵;又聯合中原諸侯進攻蔡、楚,與楚會盟於召陵(今河南省郾城東北);還平定了東周王室的內亂,多次與諸侯結盟,互不使用武力,使天下太平了四十年。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

【今譯】

孔子說:“晉文公詭詐不正派;齊桓公正派不詭詐。”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①,召忽死之②,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③,不以兵車④,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注釋】

①公子糾: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的哥哥。他二人都是齊襄公的弟弟。襄公無道,政局混亂,他二人怕受連累,於是,小白由鮑叔牙事奉逃亡莒國,公子糾由管仲、召忽事奉逃亡魯國。而後,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殺死,公孫無知立為君。次年,雍廩又殺死公孫無知,齊國當時就沒有國君了。在魯莊公發兵護送公子糾要回齊國即位的時候,小白用計搶先回到齊國,立為君。接著興兵伐魯,逼迫魯國殺死了公子糾(見《左傳》莊公八年、九年)。

②召忽:他與管仲都是公子糾的家臣、師傅。公子糾被殺後,召忽自殺殉節。管仲卻歸服齊桓公,並由鮑叔牙推薦當了宰相。

③九合諸侯:多次會合諸侯。“九”,不是確數,極言其多。一說,“九”便是“糾”,古字通用。“合”,集合。

④不以:不用。兵車:戰車。代指武力。

【今譯】

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殉節,但管仲卻沒有自殺。”[子路又]說:“[這樣,管仲]算是沒有仁德吧?”孔子說:“齊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主持盟會,沒用武力,而製止了戰爭,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算他的仁德!這就算他的仁德!”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①,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②,吾其被發左衽矣③。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④,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⑤!”

【注釋】

①一匡天下:使天下的一切得到匡正。“匡”,正,糾正。

②微:非,無,沒有。一般用於和既成事實相反的假設句前麵。

③被發左衽:當時邊疆地區夷狄少數民族的風俗、打扮。“被”,同“披”。“衽(rèn任)”,衣襟。

④匹夫匹婦:指一般的平民百姓,平庸的人。諒:信實,遵守信用。這裏指拘泥小的信義、小的節操。

⑤自經:自縊,上吊自殺。溝瀆(dú毒):古時,田間水道稱溝,邑間水道稱瀆。這裏指小山溝。

【今譯】

子貢說:“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沒自殺,卻又輔佐桓公。”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使齊國]在諸侯中稱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還受到他給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已經淪為披頭散發衣襟在左邊開的落後民族了。難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樣,為了守小節,在小山溝裏上吊自殺,而不被人所知道嗎?”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①。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②。”

【注釋】

①僎(xún尋):人名。原是公叔文子的家臣,由於文子的推薦,當上衛國的大夫。同升諸公:謂饌由家臣經公叔文子推薦而與之同為衛國的大夫。“公”,公室,朝廷。

②為文:諡號為“文”。實際上,公叔文子死後,其子戍請諡於君。衛君說:過去衛國遭荒年時,公叔文子曾煮粥賑濟,施恩惠於饑民;又在國家危難時對君王表現非常忠貞。故給他的諡號是“貞惠文子”。

【今譯】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饌,與文子同在朝廷為大夫。孔子聽到這件事,說:“[公叔文子死後]可以用‘文’作諡號了。”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①?”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②,祝鮀治宗廟③,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注釋】

①奚:為何,為什麼。

②仲叔圉(yǔ雨):即孔文子。衛國大夫,世襲貴族。

③祝鮀(tuó駝):衛國大夫,世襲貴族。

【今譯】

孔子說到衛靈公的昏庸無道,季康子說:“像這樣[無道],為什麼還不失位喪亡呢?”孔子說:“有仲叔圉接待賓客辦理外交,祝鮀主管祭祀,王孫賈統率軍隊。像這樣[用人得當],怎麼會失位喪亡呢?”

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則為之也難。”

【注釋】

①怍(zuò作):慚愧。這裏是形容好說大話,虛誇,而不知慚愧的人。這種人善於吹噓,自然就難以實現他所說的話。

【今譯】

孔子說:“一個人大言不慚,那麼實際去做就困難了。”

陳成子弑簡公①。孔子沐浴而朝②,告於哀公曰:“陳恒弑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③。”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④,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⑤,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注釋】

①陳成子:齊國大夫陳恒,又名田成子。他在齊國用大鬥借糧、小鬥收糧的方法,獲得百姓擁護。政治上逐漸取得優勢後,在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殺死齊簡公,掌握了齊國政權。此後的齊國在曆史上也稱“田齊”。簡公:齊簡公,姓薑,名壬。公元前484—前481年在位。

②沐浴:洗頭,洗澡。指上朝前表示尊敬與嚴肅而舉行的齋戒。

③告夫三子:“三子”,指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因當時的季孫、孟孫、叔孫權勢很大,實際操縱魯國政局,魯哀公不敢作主,故叫孔子去報告這三位大夫。

④從大夫之後:猶言我過去曾經當過大夫。參閱《先進篇第十一》第八章注。

⑤之:去,往,到。

【今譯】

陳成子殺了齊簡公,孔子[得知]馬上沐浴上朝,向魯哀公報告說:“陳恒弑其君主,請出兵討伐。”哀公說:“去報告三位大夫吧!”孔子說:“因為我曾經當過大夫,不敢不來報告。君主卻說‘去報告三位大夫吧!’”[孔子]到三位大夫那裏去報告,他們表示不可以[出兵]。孔子[又]說:“因為我曾當過大夫,不敢不來報告。”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①。”

【注釋】

①犯:觸犯,冒犯。這裏引申為對君主犯顏諍諫。

【今譯】

子路問怎樣事奉君主。孔子說:“不要欺騙他,而要犯顏直言規勸他。”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①。”

【注釋】

①上達,下達:古今學者解釋各有不同:一,君子通達於仁義,小人通達於財利。二,上達指漸進而上,下達指漸流而下。有“君子天天長進向上,小人日日沉淪,每況愈下”之意。三,君子循天理,故日進乎高明;小人徇人欲,故日究乎汙下。四,君子追求高層次的通達,小人追求低層次的通達。五,君子上達達於道,小人下達達於器。本書取第一說。其餘供參考。

【今譯】

孔子說:“君子向上,通達於仁義:小人向下,通達於財利。”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今譯】

孔子說:“古代學習的人,是為了[充實提高]自己;現在學習的人,是為了[裝飾門麵做樣子]給別人看。”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①,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釋】

①蘧(qú渠)伯玉:姓蘧,名璦,字伯玉,衛國大夫。孔子去衛國時,曾住在他家裏。當時,蘧伯玉是有名的有道德修養的人,古人對他頗多讚譽,如“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淮南子·原道訓》),“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莊子·則陽篇》)。所謂化就是“與日俱新,隨年變化”(郭慶藩《莊子集釋》)之意。從本章所敘也可看出:使者說的話很謙卑,而由此卻越能顯出蘧伯玉善於改過的賢德。

【今譯】

蘧伯玉派使者去看望孔子,孔子讓他坐下,問道:“蘧老先生[近來]在做些什麼?”使者回答說:“他老先生想少犯些錯誤,卻常感覺沒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後,孔子說:“好使者啊!好使者啊!”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①。”曾子曰②:“君子思不出其位③。”

【注釋】

①“不在”句:已見前《泰伯篇第八》第十四章,可參閱。

②曾子:曾參。參閱《學而篇第一》第四章注。

③“君子”句:本句也見於《周易·艮卦·象辭》:“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今譯】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過問那方麵的政事。”曾子說:“君子考慮事情,不超出他職位的範圍。”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今譯】

孔子說:“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可恥。”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今譯】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條,我都沒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正是]老師您的自我表述啊!”

子貢方人①。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②。”

【注釋】

①方:同“謗”。指責,說別人的壞處。一說,比長較短。句中的意思則是:子貢喜歡將人拿來做比較,評論其短長。

②不暇:沒有空閑的時間。

【今譯】

子貢指責別人。孔子說:“賜呀,你就那麼好嗎?要叫我呀,可沒有那種閑功夫[指責別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其不能也。”

【注釋】

①患:憂慮,擔心,怕。

【今譯】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有長處好處],隻憂慮自己無能。”

子曰:“不逆詐①,不億不信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