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逆:預先,預測。
②億:同“臆”。主觀推測,猜測。
【今譯】
孔子說:“事前不預先懷疑別人欺詐,不主觀猜測別人不誠實,[但若遇上欺詐情偽的人]卻也能及早地發現察覺,這樣的人該是賢人吧!”
微生畝謂孔子曰①:“丘,何為是棲棲者與②?無乃為佞乎③?”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注釋】
①微生畝:姓微生,名畝。傳說是一位年長的隱士。一作“尾生畝”。又說,即微生高。
②棲棲(xī西):忙碌不安,到處奔波不安定的樣子。
③佞:花言巧語,能言善辯,賣弄口才。
【今譯】
微生畝對孔子說:“孔丘,你為什麼做一個這樣忙碌不安[到處遊說]的人呢?豈不成了花言巧語的人嗎?”孔子說:“我不敢花言巧語,而是厭恨那些固執的人。”
子曰:“驥不稱其力①,稱其德也②。”
【注釋】
①驥(jì計):古代稱善跑的千裏馬。
②德:這裏指千裏馬能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
【今譯】
孔子說:“千裏馬,值得稱讚的不是它[善跑]的氣力,稱讚的是它的品質。”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①?”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注釋】
①以德報怨:“德”,恩惠,恩德。“怨”,怨恨,仇怨。這話可能是當時的俗語。《老子》:“大小多少,報怨以德。”這是老子哲學中一種調和化解矛盾的思想。孔子對這種思想提出了批評。
【今譯】
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仇怨,如何呢?”孔子說:“[那麼]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以公平無私來對待仇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子曰:“奠我知也夫①!”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②?”子曰:“不怨天,不尤人③,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注釋】
①莫我知:即“莫知我”的倒裝。沒有人知道、了解我。
②何為:為何。
③尤:責怪,歸咎,怨恨。
【今譯】
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為什麼會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不責備人,下學人事,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大概隻有天吧!”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①。子服景伯以告②,曰:“夫子固有惑誌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③。”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釋】
①公伯寮:字子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作“公伯僚”。一作“繚”。孔子的弟子。曾任季氏家臣。政治上的投機分子。愬(sù素):同“訴”。誣謗,告發,背後說人的壞話。
②子服景伯:姓子服,名何,字伯,“景”是死後諡號。魯國大夫。
③肆:指處以死刑後陳屍示眾。市朝:被處死的罪犯中,自士以下的,陳屍於市集;自大夫以上的,陳屍於朝廷。
【今譯】
公伯寮對季孫說子路的壞話。子服景伯把這事告知孔子,並說:“[季孫]老先生已經被公伯寮迷惑住了,我的力量還能[設法把真相辨明,殺掉公伯寮]把他的屍首擺到街市上去示眾。”孔子說:“我的道能得到實行,是天命;我的道被廢掉,也是天命。公伯寮能把天命怎麼樣?”
子曰:“賢者辟世①,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②。”
【注釋】
①辟世:指不幹預世事而隱居。“辟”,同“避”。避開。
②七人:指傳說中的七位賢人隱士。具體所指其說不一。有的說是:伯夷,叔齊,虞仲(太公),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有的說是:長沮,桀溺,荷蔡丈人,石門守門者,荷蕢者,儀封人,楚狂接輿。不可確考。
【今譯】
孔子說:“賢人避開社會而隱居;其次是[離開亂國]避到別的地方去;再其次是避開別人難看的臉色;再其次是避開難聽的惡言。”孔子[又]說:“這樣做的已經有七人了。”
子路宿於石門①。晨門曰:“奚自②?”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注釋】
①石門:魯國都城(曲阜)外城的城門。一說,曲阜共有七個城門,南邊的第二個門就叫石門。孔子第二次周遊列國,道不能行,於六十八歲時,結束了他十四年的遊說生活,率弟子們回魯國的老家。子路打前站,先到石門,已天晚,在城門外住了一宿。
②奚自:“自奚”的倒裝。從哪裏來。
【今譯】
子路在石門住宿。早晨值班看守城門的人問:“你從哪裏來?”子路說:“從孔氏那兒。”[守城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成而偏要堅持去做的人嗎?”
子擊磬於衛①,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②,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③:“鄙哉,硜硜乎④!莫己知也⑤,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⑥。”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注釋】
①磬(qìng慶):古代一種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美石製成。
②荷蕢:“荷(hè賀)”,背,扛,擔負。“蕢(kuì愧)”,草編的筐。《高士傳》:荷蕢者,衛人也,避亂不仕,自匿姓名,故荷草器而自食其力也。
③既而:不久,一會兒。
④硜硜(kēng坑):象聲詞。擊石聲。這裏用來形容敲磬的聲音。
⑤莫己知也:即“莫知己也”。
⑥“深則厲”句:出自《詩經·邶風·匏有苦葉》:“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大意是說:大葫蘆葉兒枯黃已經成熟,濟水上有個看上去水挺大的渡口。如果水深,就穿著衣服下水過去;如果水淺,就撩起衣服趟過去。這裏“荷蕢者”以涉水為喻,譏孔子不知己而不止,不能適淺深之宜。
【今譯】
孔子在衛國,有一天正在敲著磬,有位挑著草筐的人從孔子門口經過,說:“有[憂世的]心思啊,敲磬吧!”過了一會兒,又說:“鄙陋啊,那硜硜的聲音,好像表明沒有人了解自己;[既然沒人了解]那麼自己就[停止]算了吧。[人生好像趟水,《詩經》上有句比喻的話:]‘水深,就穿著衣服趟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趟過去。’”孔子說:“說得真果斷堅決啊![如果真像趟水那樣]就沒有什麼困難了。”
子張曰:“《書》雲:‘高宗諒陰,三年不言。’①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②,百官總己以聽於塚宰三年③。”
【注釋】
①“高宗”句:出自《尚書·無逸》篇。“高宗”,殷王武丁,為商代王朝第十一世的賢王。他即位後,用奴隸傅說(yuè悅)為相,又得賢臣甘盤輔佐,國家大治。武丁在位時,是殷王朝最隆盛的時代。“諒陰”,也寫作“亮陰”,“諒暗”,“梁暗”。傳統的讀法是liángān(良安)。其意曆來學者說法各異:一,“亮”,同“諒”,誠信。“陰”,沉默。指武丁即王位之初,懷著滿心的誠信,態度沉默,三年之中不大講話。二,指武丁遭遇父喪,三年居喪守孝。後世帝王居喪守孝還沿稱“諒陰”。三,指居喪時所住的房子。這種房子,隻用一根梁作屋脊,周圍沒有楹柱,上邊鋪上茅草作簷,下垂於地。整個房子沒有門窗,光線很暗。故稱“梁暗”。此取第三說。“不言”,指不大過問政事。
②薨(hōng轟):周代諸侯之死叫“薨”。
③塚(zhǒng腫)宰:商代官名,相當於後世的宰相。
【今譯】
子張說:“《尚書》上說:‘殷高宗居喪守孝,住在凶廬,三年不問政事。’為何這樣呢?”孔子說:“何必高宗這樣,古人都這樣。君主死了,文武百官總攝自己的職事都要聽命於塚宰三年之久。”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①。”
【注釋】
①使:使喚,役使。
【今譯】
孔子說:“在上位的人好禮.人民就容易聽從役使了。”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①。”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②!”
【注釋】
①人:與“己”相對。這裏當指士大夫以上的貴族、上層人士。比下麵的“百姓”所指範圍要窄。
②病:擔心,憂慮。
【今譯】
子路問怎樣才是君子。孔子說:“修養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子路]說:“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貴族、大夫們安樂。”[子路]說:“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全體百姓安樂。修養自己,使全體老百姓安樂,堯舜尚且擔心做不到哩!”
原壤夷俟①。子曰:“幼而不孫弟②,長而無述焉③,老而不死,是為賊④。”以杖叩其脛⑤。
【注釋】
①原壤:魯國人,據說是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後人,是孔子多年的老朋友。《禮記·檀弓》記載:原壤的母親死了,孔子去幫助他治喪,他卻站在棺材上大聲歌唱。孔子假裝沒聽見,不去理會。跟從的人看不下去了,就勸孔子別幫原壤料理喪事了。孔子認為,無論如何,親總是親,故總是故,看在老朋友的分上,該幫他料理喪事,還要幫他料理。不過,孔子確也認為原壤是不禮不敬不近人情的。夷:指“箕踞”,即屁股坐地,兩條腿左右斜伸出去,叉開兩隻腳呈八字形。因像隻簸箕故稱。古人認為,以這種姿態坐在地上是一種輕慢無禮的表現。俟(sì四):等待。
②孫:同“遜”。弟:同“悌”。
③長:長大,年長。無述:無作為,沒成就,沒貢獻。
④“老而”句:這句話孔子是專對原壤一人而發,有恨鐵不成鋼的意思。“賊”,指為害社會的壞人。後世有人斷章取義,把這句話連起來說成“老而不死是為賊”,誤以為是孔子對老年人的一種侮罵。這顯然與孔子本來的意思截然不同。
⑤脛(jìng競):小腿。
【今譯】
原壤左右伸腿叉開兩隻腳坐在地上等[孔子]。孔子說:“你年幼時不講孝悌,長大了沒有作為,老了還不死,簡直是個害人的賊。”[說著]就用手杖敲了敲原壤的小腿[讓他把腿收回去]。
闕黨童子將命①。或問子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②,見其與先生並行也③。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釋】
①闕(què確)黨:魯國地名,在今山東省曲阜市境內。一說,即“闕裏”,是孔子的家鄉。將(jiāng江)命:傳達信息,傳話。
②居於位:坐在席位上。按古代禮節,大人可以有正式的席位就坐,兒童沒有席位。可是,這位童子卻與大人一起坐在席位上,可見其不知禮。
③先生:這裏是對年長者、長輩的尊稱。
【今譯】
闕黨地方的一個兒童來向孔子傳信。有人問孔子:“[這兒童]是要求上進的人嗎?”孔子說:“我見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見他與長輩並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進的人,而是一個想急於求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