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篇第十六(2 / 3)

【注釋】

①“十世”句:“世”,代。“十世”,即十代。朱熹說:“先王之製,諸侯不得變禮樂,專征伐。”“逆理愈甚,則其失之愈速。”因為天下無道,天子無實權,才會形成“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麵;再混亂,就會到“自大夫出”、“陪臣執國命”的地步。這樣的政權當然不會鞏固。“十世”及後麵的“五世”、“三世”均為約數,隻是說明逆理愈甚,則失之愈速。這也是孔子對當時各國政權變動實況進行觀察研究而得出的結論。希:同“稀”。少有。

②陪臣:卿、大夫的家臣。

【今譯】

孔子說:“天下有道,製禮作樂,軍事征伐,由天子作決定;天下無道,製禮作樂,軍事征伐,由諸侯作決定。由諸侯作決定,大概傳十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由大夫作決定,傳五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由卿、大夫的家臣來掌握國家的命運,傳上三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天下有道,國家政權不會落在大夫手裏。天下有道,黎民百姓就不議論朝政了。”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①,政逮於大夫四世矣②,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③。”

【注釋】

①,祿:爵祿。這裏代指國家政權。公室:指魯國朝廷。五世:五代。公元前608年,魯文公死,大夫東門遂(襄仲)殺嫡長子子赤而立宣公,掌握了魯國政權。宣公死,政權實際上落在季氏手中。到孔子說這段話時,已又經魯成公、魯襄公、魯昭公,到魯定公,共五代。

②逮:及,到。四世:公元前591年,魯宣公死,季文子驅逐了東門氏,此後,由季氏為正卿,掌握了魯國政權。從文子,經武子、平子、桓子,到孔子說這段話時,正為四代。

③三桓:即魯國的“三卿”:季孫氏,叔孫氏,孟孫(即仲孫)氏。因這三家都是魯桓公的後代,故稱“三桓”。這三家一直掌握魯國政權,到魯定公時,曾出現“陪臣執國命”的局麵,三桓勢力一度衰弱。

【今譯】

孔子說:“[魯國的國君]失去國家政權有五代了,政權落在大夫[季孫氏]手裏有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孫就衰微了。”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①,友多聞,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損矣。”

【注釋】

①諒:誠實。

②便辟(pián pì蹁僻):習於擺架子裝樣子,內心卻邪惡不正。

③善柔:善於阿諛奉承,內心卻無誠信。

④便佞(pián nìng蹁濘):善於花言巧語,而言不符實。

【今譯】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友,與誠信的人交友,與見聞學識廣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與習於歪門邪道的人交友,與善於阿諛奉承的人交友,與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①,樂宴樂,損矣。”

【注釋】

①佚:同“逸”。安閑,休息。

【今譯】

孔子說:“有益的快樂有三種,有損的快樂也有三種。以得到禮樂的調節陶冶為快樂,以稱道別人的優點好處為快樂,以多交賢德的友人為快樂,是有益處的。以驕奢放肆為快樂,以閑佚遊蕩為快樂,以宴飲縱欲為快樂,是有損害的。”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②,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③。”

【注釋】

①愆(qiān千):過失,差錯,失誤。

②隱:隱瞞,有意緘默。

③瞽(gǔ古):雙目失明,盲人。這裏比喻不能察言觀色,說話不看時機就如盲人一樣。

【今譯】

孔子說:“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種過失:[君子]還未說到,[你]就先說了,叫做急躁;[君子]已經說到,[你]還不說,叫做隱瞞;不看[別人]臉色而貿然說話,叫做瞎子。”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①,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②。”

【注釋】

①未定:未成熟,未固定。

②得:泛指對於名譽、地位、錢財、女色等等的貪欲、貪求。

【今譯】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惕戒備:年輕時,血氣還不成熟,要警惕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血氣正旺盛,要警惕爭強好鬥;到了老年時,血氣已經衰弱,要警惕貪得無厭。”

子曰:“君子有三畏①:畏天命,畏大人②,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③,侮聖人之言。”

【注釋】

①畏:怕。這裏指心存敬畏,敬服。要時時處處注意修身誡己,有敬慎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