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篇第十六(3 / 3)

②大人:在高位的貴族、官僚。

③狎(xiá俠):狎侮,輕慢,不尊重。

【今譯】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敬畏天命,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不尊重在上位的人,蔑視聖人的話。”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今譯】

孔子說:“生來就有知識,是上等;經過學習而有知識是次一等;遇到困難然後學習,是再次一等;遇到困難還不學習,這樣的百姓就是下等了。”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①,見得思義。”

【注釋】

①難(nàn南去聲):這裏指發怒可能帶來的災難、留下的後患。

【今譯】

孔子說:“君子在九個方麵多用心考慮:看,考慮是否看得清楚;聽,考慮是否聽得明白;臉色,考慮是否溫和;態度,考慮是否莊重恭敬;說話,考慮是否忠誠老實;做事,考慮是否認真謹慎;有疑難,考慮應該詢問請教別人;發火發怒,考慮是否會產生後患;見到財利,考慮是否合於仁義。”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①。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誌,行義以達其道②。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注釋】

①探湯:“湯”,開水,熱水。把手伸到滾燙的水裏。指要趕緊躲避開。

②達:達到,全麵貫徹。

【今譯】

孔子說:“看見善的[就努力追求],如同怕自己趕不上似的;看見邪惡,如同把手伸進開水[要趕快避開]。我見過這種人,我聽過這種話。以隱居來求得保全自己的誌向,以實行仁義來貫徹自己的主張。我聽過這種話,沒見過這種人。”

齊景公有馬千駟①,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②,民到於今稱之。(誠不以富,亦隻以異。)③其斯之謂與。

【注釋】

①千駟:古代一輛車套四匹馬,駟就是四匹馬的統稱。千駟就是四千匹馬。作為諸侯而有馬千駟,在當時是豪侈而越製的。

②首陽:首陽山。又稱雷首山,獨領山。在今山西省運城(一說永濟)縣南,為當年伯夷叔齊采薇隱居處。南山有古塚,鬆柏茂盛,傳說即伯夷叔齊的墓。關於伯夷、叔齊,已見前《公冶長篇第五》第二十三章注,可參閱。

③“誠不”句:這兩句原在《顏淵篇第十二》第十章中。有人說應加在這裏,與後句“其斯之謂與”銜接。姑按前人之說,加括號補入。注詳見《顏淵篇第十二》。

【今譯】

齊景公有四千匹馬,死的時候,人民認為他沒有什麼美德可稱頌。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但人民到現在還稱頌他們。(這實在不是因為富或不富,也隻是因為品德行為的不同。)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陳亢問於伯魚曰①:“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嚐獨立,鯉趨而過庭②。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③。”

【注釋】

①陳亢:字子禽。參閱《學而篇第一》第十章注。伯魚:孔子的兒子,名鯉,字伯魚。

②趨:小步快速而行,以示恭敬。

③遠:遠離,避開,不親近。這裏指對自己的兒子不偏向,沒有偏愛,沒有特殊照顧和過分關照。

【今譯】

陳亢問伯魚:“您[從老師那裏]聽到過什麼特別不同的教導嗎?”[伯魚]回答:“沒有。有一天,[我父親]一個人站在那裏,我快步經過庭院。[父親]問:‘學過《詩經》嗎?’[我]回答:‘沒有。’[父親說:]‘不學《詩經》,[在社會交往中]就不會說話。’我回去就學《詩經》。又一天,[父親]又一個人站在那裏,我快步經過庭院。[父親]問:‘學過禮嗎?’[我]回答:‘沒有。’[父親說:]‘不學禮,[在社會上做人做事]不能立足。’我回去就學禮。[我]隻聽說過這兩件事。”陳亢回去高興地說:“問了一件事,得到三個收獲:聽到學《詩經》的意義,聽到學禮的好處,又聽到君子並不偏向自己的兒子。”

邦君之妻①,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②;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③;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注釋】

①邦君:指諸侯國的國君。

②小童:謙稱。猶說自己無知如童子。

③諸:“之於”的合音。

【今譯】

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己[謙]稱“小童”;國內的人稱她為“君夫人”,在其他國家的人麵前[謙]稱她為“寡小君”;其他國家的人也稱呼她“君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