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篇第十九(1 / 3)

子張篇第十九

【導語】

主要記孔子的弟子們探討求學求道的言論,以及對孔子的敬仰與讚頌。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①,見得思義②,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③。”

【注釋】

①致命:授命,舍棄生命。

②思:反省,考慮。

③其可已矣:“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這四方麵是立身之大節。作為士,如能做到這些,就算可以了。

【今譯】

子張說:“作為一個士,遇見國家危難,能獻出自己生命;遇見有利可得,能考慮是否合乎義;祭祀時,能想到恭敬嚴肅;臨喪時,能想到悲哀。這樣做就可以了。”

子張曰:“執德不弘①,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②?”

【注釋】

①弘:弘揚,發揚光大。一說,“弘”即今之“強”字,堅強,堅定不移(見章炳麟《廣論語駢枝》)。

②“焉能”句:意謂無足輕重;有他不為多,無他不為少;有他沒他一個樣。“亡”,同“無”。

【今譯】

子張說:“執守仁德不能發揚光大,信仰道義不能專一誠實,[這種人]哪能算有?哪能算無?”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①。我之大賢與②,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注釋】

①矜(jīn金):憐憫,憐恤,同情。

②與:同“歟”。語氣詞。

【今譯】

子夏的門人向子張詢問交友之道。子張反問:“子夏是怎樣說的?”[子夏的門人]回答:“子夏說:‘可交的就與他交,不可交的就拒絕他。’”子張說:“這和我聽說的不同:君子能尊敬賢人,又能容納眾人;能讚美好人,又能憐憫能力差的人。我如果是很賢明的,對於別人為何不能容納呢?我如果不賢明,別人將會拒絕我,如何[談得上]拒絕別人呢?”

子夏曰:“雖小道①,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②,是以君子不為也。”

【注釋】

①小道:指某一方麵的技能,技藝,如古代所謂農,圃,醫,卜,樂,百工之類。

②泥(nì膩):不通達,留滯,拘泥。

【今譯】

子夏說:“雖是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可取之處,但對遠大的事業恐有妨礙,所以君子不從事這些小技藝。”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注釋】

①亡:同“無”。這裏指自己所沒有的知識、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

【今譯】

子夏說:“每天知道一些過去所不知的,每月不忘記已經掌握的,[這樣]可以稱為好學的人了。”

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今譯】

子夏說:“廣博地學習鑽研,堅定自己的誌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①,君子學以致其道。”

【注釋】

①肆:古代製造物品的場所。如官府營造器物的地方,手工業作坊。陳列商品的店鋪,也叫肆。

【今譯】

子夏說:“各行業的工匠要[整天]在作坊裏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君子要[終身]學習達到實現道的目的。”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今譯】

子夏說:“小人對過錯必定掩飾。”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今譯】

子夏說:“君子[的態度讓你感到]有三種變化:遠看外表莊嚴可畏,接近他溫和可親,聽他說的話嚴正精確。”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①;未信,則以為厲己也②。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注釋】

①勞:指役使,讓百姓去服勞役。

②厲:虐待,折磨,坑害。

【今譯】

子夏說:“君子要先取得百姓的信任,而後再役使他們;[如果]不信任,[百姓]就會以為是虐待自己。要先取得[君主]信任,而後去勸諫;(如果]不信任,(君主]就會以為是誹謗自己。”

子夏曰:“大德不逾閑①,小德出入可也。”

【注釋】

①大德:與下“小德”相對,猶言大節。小德即小節。一般認為,大德指綱常倫理方麵的節操。小德指日常的生活作風,禮貌,儀表,待人接物,言語文詞等。逾:超越,越過。閑:本義是闌,柵欄。引申為限製,界限,法度。

【今譯】

子夏說:“在德操大節上不要超過界限,在細微小節上有點出入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