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篇第十九(3 / 3)

③惡(wù務):討厭,憎恨,憎惡。下流:地勢卑下處。這裏指由高位而降至低位。

④惡(è餓):壞事,罪惡。子貢說這番話的意思,當然不是為紂王去辯解開脫,而是要提醒世人(尤其是當權者),應當經常自我警戒反省,在台上的時候律己要嚴。否則一旦失勢,置身“下流”,天下的“惡名”將集於一身而遺臭萬年。

【今譯】

子貢說:“殷紂王的不善,不如傳說的那樣嚴重。因此,君子非常憎惡居於下流,[一旦居於下流,]天下的一切壞事[壞名]都會歸到他的頭上來。”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①:過也,人皆見之;更也②,人皆仰之。”

【注釋】

①食:同“蝕”。

⑦更:變更,更改。

【今譯】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如同日蝕月蝕:過錯,人們都看得見;更改,人們都仰望著。”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①:“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②,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③?”

【注釋】

①公孫朝:衛國大夫。

②墜於地:掉到地下。這裏指被人們輕視而遺棄,被人遺忘,失傳。

③常師:固定的老師。子貢說孔子不是專向某一個人學習,而是向眾人學習。傳說孔子曾經問禮於老聃(dān丹),訪樂於長弘,問官於郯子,學琴於師襄。故唐代韓愈說“聖人無常師”(見《師說》)。

【今譯】

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仲尼的學問是從哪兒學來的?”子貢說:“周文王、周武王之道,並未失傳,還有人能記得。賢能的人了解記住大的方麵,不賢的人了解記住小的方麵,無處不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師何處不學呢?又何嚐有固定的老師呢?”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①:“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②。子貢曰:“譬之宮牆③,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④,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⑤。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⑥!”

【注釋】

①叔孫武叔:魯國大夫,“三桓”之一,名州仇。

②子服景伯:名何,魯國大夫。

③宮:房屋,住舍。古代不論尊卑貴賤,住所都稱“宮”。到了秦代才專稱帝王的住所為宮。

④仞(rèn任):古代長度,七尺(或說八尺)叫一仞。

⑤官:本義是房舍,後來才引申為做官,官職。這裏用本義。

⑥宜:適宜,相稱,很自然。

【今譯】

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孔子強。”子服景伯把這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用房舍的圍牆作個比喻吧,我的圍牆,隻夠到肩膀那麼高,人們都能窺見房屋的美好。我老師的圍牆有幾丈高,找不到門,無法進去,看不到宗廟的美好和各個房舍的豐富多彩。能找到門進去的人或許還很少呢。[叔孫武叔]老先生那樣說,不也是很自然的嗎!”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①,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②。”

【注釋】

①自絕:自行斷絕跟對方之間的關係。

②多:隻是,徒然,恰好是。不知量:不知道自己的分量,不知高低輕重,不自量。

【今譯】

叔孫武叔毀謗仲尼。子貢說:“不要這樣做啊!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別的賢人,如丘陵,還可以越過去;仲尼,如日月,是無法越過的。有人雖然想要自絕[於日月],對日月有什麼損傷呢?隻是看出這種人不自量力啊。”

陳子禽謂子貢曰①:“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②,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③,綏之斯來④,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釋】

①陳子禽:陳亢,字子禽。參閱《學而篇第一》第十章注。

②知:同“智”。聰明,智慧,明智。

③道:同“導”。引導。

④綏(suí隨):安撫。

【今譯】

陳子禽對子貢說:“您對仲尼有意表現恭敬吧,他難道比您更賢能嗎?”子貢說:“君子一句話可以表現出明智,一句話也可以表現出不明智,說話不可不謹慎呀。我們老師是不可及的,好像天是不能通過階梯登上去一樣。我們老師如能獲得治理國家的權位,就像[我們]所說的:要百姓立足於社會,[百姓]就會立足於社會;要引導百姓,[百姓]就會跟著走;要安撫百姓,[百姓]就會來歸附;要發動百姓,[百姓]就會團結協力。老師活著很光榮,死了會使人悲哀。〔我]怎麼能趕上老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