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曄是南朝(宋)著名的官宦和史學家,也是備受世人稱道的“前四史”之一《後漢書》主要編撰者,晚年因參與謀立彭城王劉義康為帝,事泄而遭殺身之禍,並株連家人與親朋好友。範與葉的具體情形自然不同,一個是事敗入獄,一個是蒙冤身陷囹圄,想來葉氏心中的冤屈與渴望別人理解自己的情感,要比當年的範氏強烈得多。遺憾的是,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政治背景下,沒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窺探他的“意中所解”,與“悉知”其內心的苦痛與悲涼。
1977年1月10日,葉企孫的侄子葉銘漢從北大將工資取回交給叔父,發現他說話顛三倒四,又出現幻聽症。當天,原清華同事、院係調整後出任北大經濟係教授的陳岱孫也去看望葉企孫,覺得葉說話很不對勁兒,知其精神分裂症複發。當晚,葉銘漢到北大校醫家裏要了一點藥給叔父吃下,第二天,葉企孫陷入昏迷狀態,急送北大醫院救治,複轉北醫三院搶救。1977年1月13日21時30分,葉企孫終於走完了最後一段淒苦悲涼的人生旅程,默默地告別了這個紛亂的世界。[61]
注釋:
[1]《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陸鍵東著,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出版。
[2]《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名家》,第202頁,劉啟林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年出版。
[3]鄒衡《永遠懷念向達先生和夏鼐先生》,載《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續集),科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
[4]《向達先生紀念文集》,第21頁“附記”,閻文儒、陳玉龍編,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5]肖良瓊《向達》,載《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名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年出版。
[6]《牛棚雜憶》,季羨林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出版。
[7]《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毛毛著,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出版。
[8][9][15]大猷《懷念饒毓泰師》,載台北《傳記文學》,第51卷第3期,1987年9月。
[10]《致石樹德等電》,載《傅斯年全集》,第七卷,歐陽哲生主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11]《竺可楨全集》,第12卷,第573頁,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2]《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胡頌平編著,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出版。
[13]《四十自述》,胡適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14]宋增福《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饒毓泰》,載《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理學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出版。
[16][56]克選、胡升華《葉企孫的貢獻與悲劇》,載《自然辯證法通訊》,1989年3期。
[17]《葉企孫》,載《清華名流》,何威、徐晨亮編著,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出版。
[18][25][26][27][28][29][30][33][34][35][36][37][40][41][42][43][44][45][46][47][48][49][50][55]中國科技的基石——葉企孫和科學大師們》,虞昊、黃延複著,複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19][21]清華園日記·西行日記》(增補本),浦江清著,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第2版。
[20][22][23][52]馮友蘭自述》,馮友蘭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24]《吳宓日記》,第六冊,吳學昭整理,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出版。
[31]關於羅常培的幾個問題,作者專門向羅的女兒羅慎儀做了請教,定居美國的羅女士答複如下:
嶽:抗戰勝利後,北大即將複員回北平,傅斯年給胡適一信,其中有“國文係:二羅皆愈來愈糟,孫子書、孫蜀丞、俞平伯在北平苦苦守節(三人似可擇聘),語言學亦有很好的人。此係絕對有辦法,但主任無人。”(見本著第二部第十三章《殘陽如血》)此信作何解釋?
羅:西南聯大是“教授治校”,羅常培曾是校委會成員,也是中文係主任,這都是選出來的,傅斯年屬於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聯大中文係跟他沒有關係,至少沒有直接的關係。至於說傅、羅二人之間的關係,抗戰前,羅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一度合作,從法文翻譯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序言中,傅作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可與翻譯《天演論》諸賢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