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黃芪猴頭湯(1 / 1)

原料:猴頭菇150克,雞肉250克,黃芪30克,小白菜100克,薑15克,大蔥20克,鹽5克,胡椒粉3克,黃酒10克。

製法:1.猴頭菇衝洗後放入盆內,用溫水發漲30分鍾。

2.撈出猴頭菇,削去底部的木質部分,再洗淨,切成約2毫米厚的大片。

3.發猴頭菌的水用紗布過濾待用。

4.雞肉洗淨後剁成約3厘米長、1.5厘米寬的條方塊。

5.黃芪用溫毛巾揩淨後切成馬耳形薄片。

6.薑、蔥白均切成細節;小白菜心用清水洗淨待用。

7.鍋燒熱,下入豬油,投入黃芪、薑、蔥、雞塊共煸炒。

8.放入食鹽、宋慈在法醫學上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他采擷了前人著作如《內恕錄》、《折獄龜鑒》等書中有關記載,參以自己的實踐經驗,吸收了當地民間流傳的醫藥知識,於公元1247年編輯了5卷本《洗冤集錄》一書(現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書室),用以指導獄事的檢驗。宋慈的《洗冤集錄》可稱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比較係統的法醫專著。紹酒、發猴頭菌的水和少量清湯,用武火燒沸後再用文火燒約1小時。

9.下入猴頭菌片再煮半小時。

10.撒入胡椒麵和勻。

11.先撈出雞塊放在碗底部,再撈出猴頭菌片蓋在上麵。

12.湯中下入小白菜心,略煮沸片刻,舀入碗內即成。

用法:中餐、晚餐。

功效:補虛養身調理、氣血雙補調理、營養不良調理、神經衰弱調理。

營養分析:猴頭菇含不飽和脂肪酸,利於血液循環,能降低血膽固醇含量,具有提高肌體免疫力的功能,可延緩衰老,能抑製癌細胞中遺傳物質的合成,從而預防和治療消化道癌症和其他惡性腫瘤,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炎等消化道疾病的療效令人矚目。中醫認為具有健胃,補虛,抗癌,益腎精之功效,主治食少便溏、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神經衰弱、食道癌、胃癌、眩暈、陽痿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