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多媒體也能上好課【實例】
這個學期,學校安排筆者教高三(6)班,高二(7)、(8)班,共三個教學班。()
今天,是給高二學生上生物第一節課——緒論。筆者走進了高二(7)班教室,計劃用事先準備好的課件上課,可問了一下學生才知道多媒體不能用。怎麼辦?課前的精力主要花在課件的準備上,現在卻不能用,隻好靠嘴巴說了。()說就說吧,都教了十幾年了,隻是教學思路得調整一下,需要點時間。筆者急中生智,布置學生看幾分鍾的書,就利用這幾分鍾的時間回想了以前沒用多媒體是怎麼上課的,想好了怎樣彌補多媒體裏麵無法觀看的圖片、視頻等,再看看那本教材中的備課筆記,上課頓時有了底氣。
上課的效果不錯!課堂的氣氛很好,同學們時不時發出歡快的笑聲,說明同學們已被生動的教學內容深深地吸引了,達到了上好開學第一節課的主要目的。激起了學生對生物的興趣,有了學習生物的興趣,就會產生“首因”效應,以後就會主動去學生物了。
【反思】
不用多媒體也能上好課,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以生物的封麵切人,切人點別致。“請看封麵的兩個字‘生物’,大家自由說說,什麼叫生物?”同學們基本能找到課本中的概念來回答。問題看似簡單,但得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高二學生沒有接觸生物已有兩年時間了,能把看似簡單的概念說清楚,還真的不容易,學生的心一下子就被揪住了。這種單刀直人式的引人,作用等同於多媒體給出許多圖片的效果。
2.以豐富的例子來吸引、調動聽覺思維。這節課,列舉了大量的例子,與日常生活、生產緊密聯係,同學們十分愛聽。如:瘋牛病,遺傳現象中性狀的相似現象,含羞草、草履蟲的應激性,出人電影院瞳孔的變化,保護色等等。
3.以誇張的、帶點詼諧的或略含幽默的語言來渲染。如介紹應激性例子時,這樣講:“比如一個人處在火海中的反應是本能地逃離,而不是說‘燒吧,我是**員,。”雖然是普通的一句話,描述一件普通的事,但有了這麼一句話作點綴,課堂氣氛變得活躍。
4.枯燥的內容少講,次要的地方略講。在學習生物科學的發展曆程時,把生物學階段簡單地分為三個階段,一帶而過,一是理論性強,二是以後會再介紹,三是抽象,如dna是怎麼回事等。
5.簡單的實驗增趣。如學習應激性時,請同學們做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簡單可行的實驗,可調動全體學生參與。
筆者經曆過純粉筆時代,也比別人更早地把教材中的文本都ppt化,再發現多媒體泛濫成災,引起了學生的視覺疲勞和審美疲勞。因此筆者身上的教學法的改變,可以說是一個教師演變的縮影,由隻用粉筆到隻用多媒體再到二者的有機結合;由極端使用多媒體一個字都沒有板書,再到返璞歸真,發現粉筆板書的重要性;由多媒體放映完全代替學生的思維,到多媒體為學生服務的。
教後改進:
實驗:如能將含羞草搬到教室裏,讓學生真的來做實驗,效果比看圖片或口頭說會更好。如果“草履蟲趨向有利刺激,躲避有害刺激”的實驗能用顯微鏡來當堂觀察,會更有說服力。
調查:讓學生事先對自己的幾對性狀作調查,有哪些跟父母相像,如雙眼皮與單眼皮、直發與卷發、有耳垂與沒耳垂、卷舌與不卷舌等,親自參與了,就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起來也覺得親切。
上網查找:有關當代生物科學的新進展,請同學們課前自己查找就行了,在課堂上提供機會給予展示。一則可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二則可以擴大視野,了解科技前沿;三則可以潛移默化,培養對生物的熱愛。
談感受:自己要怎樣學生物?如從目標、態度、方法、作業等幾個方麵談談。把課堂的時間留給學生,給學生一個舞台,提高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尤其是發表自己的想法。中國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不怕沒學問,就怕沒思想,如果從小就給予表達思想的空間和時間,中國人的表達交流能力也不會輸給外國人的。
如能從以上幾個方麵進行完善,效果會更完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