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板書丟不得【實例】
今天#筆者所任教的三個高三班級大部分同學反映教輔《高考導航》p51的第13題(2)不會做。()此題是一道探究題,實驗目的是根據p點之後被吸收物質的量不再增加,探究該物質是通過主動吸收還是被動吸收進人細胞。上課後,筆者就在高三(9)班講了簡要思路,給出了實驗步驟的模式:a.分組編號。b.對照處理。"觀察記錄。板書上隻有簡單的幾個綱要,巡視時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無從下手。()下課後,經過細思,自我詰問,為什麼講得那麼明白,學生還是無法領會呢?難道是講得還不夠清楚?還是解題模式太過於簡單?帶著疑惑,走進下一堂生物課。這一節是高三(7)班的課,筆者就照樣介紹了解題模式,隻是在“a.分組編號”後麵多寫了“甲/乙組”,“b.對照處理”後麵多寫了“加呼吸抑製劑,不加呼吸抑製劑”,“c.觀察記錄”後麵寫“速率”。其他的並沒有多寫,話也沒有多說,但筆者巡視時驚喜地發現,竟然有大部分學生寫得有模有樣,比(9)班的好多了,盡管說句實話,(7)班的基礎比(9)班的更差一點。()
【反思】
事後,從各個角度反思,教學效果差別的原因何在?兩個班級都是平行班,接手時的水平相當,難道是適應教師出了問題?對於實驗題,都明確指出了實驗目的的重要性,都要求學生對實驗目的進行畫線,由此再厘清自變量和因變量,為寫實驗步驟奠定了基礎,而實驗步驟都被告知解題模式,是解題模式解釋得不夠詳細?……一個個可能的原因在頭腦中閃過,經過分析篩選,最後鎖定在板書環節上,怎樣板書才有效?寫什麼字?寫多少字?為什麼隻是多寫了幾個字,效果卻差別很大?看來一個小小的舉動都值得好好思考。
到了晚上,這個問題還一直在腦海裏縈繞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筆者翻閱了自己家裏所能找到的書籍,又上網查看了一些類似文獻,最後終於從文獻中查找到有關的理論依據。
赤瑞特拉做過兩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一個是關於人類獲得信息來源的實驗。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得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這說明,如果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通過多種感官刺激獲得的信息量比單一聽教師講要強得多。如果無板書或板書很少,學生獲取信息的最主要來源——視覺來源就沒了,僅靠聽覺獲取信息是有限的。另一個是知識保持持久性實驗。實驗結果表明,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聽到內容的20%,看到內容的30%,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也就是說,如果讓學生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則知識保持的持久性將會大大優於隻聽到的。
美國學校關於“利用黑板”有幾點規定,對照一下就會發現,我們平時在進行板書時的不足之處。
1.檢查黑板字體的大小。確定坐在最後一排的學生能看得清楚,一般利用黑板的上半部分。隻有確定後排的學生不會被前排同學擋住時,才使用黑板下半部分。
2.列出上課計劃。將要討論的問題寫在黑板上。這樣,你對這些問題做出解答時,學生仍然能夠看到問題。
3.在黑板上寫字,背對著學生時就不要再講課了。
4.盡量在課前寫好黑板上板書內容,使學生對將要上課的內容綱要有大致了解。
5.將學生的話寫在黑板上。
千萬別偷懶,因為教師的偷懶,可能導致學生更懶,筆記的缺失是影響學習成績的一大因素,影響到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梳理。近幾年筆者一直在思索:為什麼連續幾屆的學生在高三第二輪的複習前考得更好,而在第二輪複習後沒有潛力可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學生沒有記筆記的習慣,沒記筆記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傳統的板書太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幻燈片,而幻燈片最大的缺點就是快得像電影,學生根本來不及做筆記。所以,此事給筆者最大的啟示就是要多板書,在使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享受便利的同時,傳統的東西也不能丟。教師教書多年後,容易引起職業倦怠,一倦怠就犯懶,就會千方百計地想歪點子,教學上“偷工減料”,能說的不寫,能少寫的不多寫。但如果從長遠效益看,從信息獲取量的角度看,“勤”比“懶”肯定要好,不管是從教師專業成長上還是從學生的學業進步上講。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是古今中外所稱道的多勞多得,教師多付出了,回報就多了,學生多努力了,成績就提高了。上天厚報那些勤奮的人。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隻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地完善、充實自己,千方百計地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人人都會有一個美好光明的成長之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