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反思法案例:
第4節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課堂記錄(片段錄音)
錄音分析及反思:
筆者按照課堂交流結構(ire)的編碼係統,把事先錄好的課堂錄音進行編碼處理,然後分析反思。所謂ire通常包含三個依次出現的行為:提問行為(initiation,用i表示),一般是指教師做出的行為;回應行為(response,用r表示),是學生對教師提問行為做出的反應;評價行為(evaluation,用e表示),是教師對學生先前的回應做出針對性的評價。
1當筆者提問且學生正確回答後,都能用“好”“很好”給予肯定性的評價,用“大家說畫得對不對”請學生集體評價,調動學生的參與,賦予評價權。當學生回答第45句時,第46句筆者又重複一遍,這種重複或轉述學生的正確答案是運用了另一種評價學生正確答案的方式。
2當筆者提出第30句後又追問了第32句,這是一個解釋性問題,也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提問法,可使問題步步深入。短短的一個微格教學片段,涉及眾多提問類型,既有低級提問(回憶型、理解型和運用型)也有高級提問(分析型、綜合型和評價型),還恰當運用了先提後問和適當停頓等提問技巧。
3當筆者提出第38句要求時,學生遇到了困難,筆者立即拋出第39句,給予學生啟發,沒想到學生乙還是不明白,筆者又做了第40句的示範動作,給予模仿的樣本,問題才在一步步降低難度的情況下解決了。回想這個問題解決得不順利,可能是筆者提問時是隨機的,被問到的同學基礎較差,更可能是筆者的問題指向性不明,要求不太具體,學生不知道從什麼角度去畫,是畫概念圖還是圖解,不明白教師設計此環節的意圖,因而出現與教師的預設不一致情形。好在筆者在課中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難度,生成了第39句和第40句提示。以後注意提問要直截了當,針對性要強。
(3)課例研究:
課例是和課堂教學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是教師最熟悉的事情,研究自己最熟悉的事情是最方便也是最有價值的。要研究課例,才會常教常思,常思常新,二十年的教齡就不會是二十次故事的重複。教師專業成長是建立在教師長期持續對課例研究反思的基礎上的,在教學過程中逐漸積累教育教學經驗,形成特有的教學風格。課例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通過自我閱讀、課堂觀察!調查訪談等收集他人的典型課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課例研究要對教學目標、態度、方法和結果進行立體全麵的批判性反思,這種對自己或他人課例的反思,必將使自己走向成熟,成為研究型教師。
課例研究的實踐模式(行動模式)有:一人同課多輪,多人同課循環,同課異構,互助式觀課,邀請式觀課,反思式觀課。新課程背景下的課例研究要突出三個特點:教學性、研究性和實踐性。課例的表達形式通常表現為: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或教學片段)+教學反思。
自我反思作為反思性教學的組成部分,低成本易操作,適用於廣大教師,隻要能堅持,若幹年後就一定能見成效。自我反思的策略多種多樣,許多具體的做法因人而異,自我反思的方法和途徑同中有異,隻要大家一起來做,必定會有新的反思渠道。理論與實踐的滲透可以大幅度地提升自我,唯有實踐方能有長進,隻要親身經曆,必定會有所領悟,心動更要行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