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課議課(1 / 3)

有效觀課淺談【實例】

2011年5月24日,筆者作為廈門市骨幹教師的指導老師,參加廈門市英才學校陳建英老師的公開課,課題為《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地點設在初一(1)班教室,一起聽課的還有廈門市外國語學校三位同批同組市骨幹教師、英才學校初中生物教師和部分高中生物教師"

由於陳老師的課是結合課題“在生物學教學實踐中學案的應用研究”開設的,因此筆者先下載了有關學案的文獻92篇,再下載了有關神經調節基本方式的教學設計文獻5篇,閱讀了其中的大部分,還特地翻閱了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區別二者在關於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內容陳述的不同。準備了照相機和錄音筆,還有七年級生物教材!觀察量表、筆和聽課記錄本。

課前5分鍾,陳老師分發了她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和導學案,一拿到手,就馬上看一下教學設計,與之前看過別人的教學設計進行對比,再看一下導學案,與文獻裏介紹的有關學案編製進行對照,心中隱約有了初步印象。

上課了,一邊傾聽教學內容,一邊記錄課堂觀察及教學感受。不僅觀察教師活動,還觀察學生表現。用相機記錄師生精彩的瞬間,用錄音筆錄下教師美妙的聲音。

【反思】

觀課活動屬於教師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一。觀課是參與者相互提供教學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課堂信息,在充分擁有信息的基礎上,圍繞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對話和反思,以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研修活動。教師應如何進行有效觀課呢?筆者結合之前姚小萍導師的講座,進行反思總結。

觀課本質上是研究課堂、改進課堂的過程。觀課是教師的一種學習行為,是複雜的“腦力風暴”,要講究觀課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觀課的有效性。觀課後一般要進行議課,觀課可為議課提供第一手素材。觀課就是要聽出授課者的教育思想,品出教師的學生觀、教學觀和質量觀,觀出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看出教學過程的教學機智和教育教學效果。要做到有效觀課,必須做到聽、看、記、思有機結合。

聽什麼?聽是觀察的一種手段,主要指向聲音。觀課活動中,聽的對象主要是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有聲語言往來。聽學生:提倡觀課者坐在學生之中,這樣可以聽出學生的反饋,聽出學生真實的問題,聽出學生真正的需要。聽教師:授課教師是否體現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師的思維是否寬闊;教師的語言是否流暢,表達是否清楚;教授內容是否有科學性錯誤;教師的教學重點是否突出,詳略是否得當,難度突破的方法是否恰當等。簡而言之,主要聽教師的言語表達、教師與學生的對話。

看什麼?重點看教師與學生的行為、狀態。一看教師的主導作用)教態是否自然親切,教學方法手段是否新穎創新,板書是否規範合理,教具運用是否熟練合理,指導學生學習是否得法,處理課堂突發事件是否機智巧妙,教學效果是否良好。二看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參與熱情是否高漲,正確的學習習慣是否養成,學生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等。

記什麼?記教學的主要過程及細節、教學思路和學生活動的狀態等。借助觀察量表來記錄,獲取第一手的原始素材,可以為課後的議課提供有力的證據。一般學校都會分發聽課記錄及評價表,按要求填寫即可,記錄教學內容時主要注意以下“五記”。一記教學環節。記錄各個環節的展開方式及花費的時間等。二記銜接過渡。記錄教學中環節與環節、知識點與知識點的銜接和轉折的話語。三記細節特色。教學特色如教學的新模式、新方法,獨具風格的情感教態,幽默的語言,提問的技巧,獨特的評價。也可以記錄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失誤等。四記板書提綱。一個字不落地把教學內容全部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沒必要也不可能,但對板書應該有完整的記錄提綱。五記感言體會。在聽課過程中對所見所聞有所思考,用點評、批語等把瞬間的思考火花及時記錄下來,可以為議課提供書麵記載,也可為日後反思等的寫作提供素材。

思什麼?觀後一定得思。孟子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要思原因,思效果,思做法,如:授課教師為什麼要這樣處理教材,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處理方法;對教師不足之處,要思考原因並加以改進;如果是自己來上這節課,應該怎麼上,哪些環節和方法可以保留,哪些環節可以改進,如何改進;假設觀課者是學生,哪些可以聽懂,哪些知識可以掌握運用,還有哪些內容不太明白,需要下節課再學習;本節課是否真實,有沒有反複操練的痕跡;猜測教師如果“首上”該課會是怎樣,課堂熱鬧的背後是否另有隱情等。